有人说,这里是最宜居的小城;
有人说,这里像“东方卢森堡”:
有人说,这里是银杏之城。
这里,是两位奥运冠军的故乡,是毛泽东国文教师的家乡。
这里是黄金茶的故乡,这里叫保靖。
100年前,人人向往的“乌托邦社会”,曾在这个小县城建立过。
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保靖,位于湘西自治州中部,
这个国家级贫困县,山美水美,如今已经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。
2019年,保靖退出贫困县行列,如今正阔步走在迈向小康的路上。
历史都曾经惊人的相似。
没有贫困的社会,是人心所向。“乌托邦社会”,更是如此。
100年前的保靖,就建立过“乌托邦社会”。
那是“湘西网”陈渠珍的梦想,也是他心里想要建立的社会。
为此,他苦苦努力过。
1882年,出生于凤凰县的陈渠珍,是湘西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个人物。他在西藏抗击过英国侵略军,在湘西就挥师东下护。
1920年,38岁的他代理湘西靖国军第一军军长,同时,担任湘西剿匪总指挥、巡防军统领。他醉心于政治革命,在保靖县“保靖息民”。
这是他建立“乌托邦社会”的实践地。为了这个理想,陈渠珍奋斗了一生。
那么,陈渠珍在保靖如何建设“乌托邦社会”?
“乌托邦社会”有一个安定发展的环境。
陈渠珍坐镇保靖,肃清了湘西匪患,他是历史上真正统一湘西的第一人。没有了土匪,就没有了烧杀掳虐。保靖,也再度繁荣了起来。
“乌托邦社会”里军队屯田自给。
他带领军队大干生产,自力更生。寓兵于工,保靖的工业得到加速发展。湘西巡防军,既是兵,又是工人和农民。
“乌托邦社会”实行区域自治。
陈渠珍草拟地方自治条例,振兴教育、实业、团防、慈善。他还聘请梁漱溟等为顾问,振武修文。每一个乡里,建立了保卫联合团,湘西成为一个“小王国”。
“乌托邦社会”教育为盛。
保靖县城有了模范小学、女子小学,还有了湘西十县联合女子学校、中学、茶业学校。那时,就有了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”,就有了男女平等,有了尊师重教。陈渠珍的教育理念,至今仍然熠熠生辉。
“乌托邦社会”工业是经济支柱。
工业文明,在保靖起航,这里建设起了火力发电厂,有了枪炮局。工业伴着农业,生机勃勃,百业兴旺。
“乌托邦社会”尊重知识、爱惜人才。
那时,无数人从外地来到保靖。他们在这里工作后,被量才录用,没有录用的,发给路费回家。就这样,湘西人孙锡华来了,后来的一代文豪沈从文来了。陈渠珍说:“唯名与器不可轻易加人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“乌托邦社会”像一个大家庭,扶弱济贫。
陈渠珍一身清廉,他说:“父母官要对得起父母二字。”他经常在农村视察,百姓疾苦就是他的疾苦。1921年夏季,保靖遭受罕见旱灾,他想方设法,救济黎民。保靖至今还流传有一句歇后语:“陈统领赏稀饭——人人有份。”
可惜,好景不长。
1925年,川军进入保靖,陈渠珍因粮草匮乏,退走贵州。之后,他引咎下野。
1927年,陈渠珍任独立十九师师长。
1929年,贺龙率领的红军经过湘西,陈渠珍没有追击,受到追责。
1949年,陈渠珍宣布和平起义。
1950年,陈渠珍成为湖南省政府委员。去北京开会时,刘伯承对他支持红军表示感谢。
1952年,陈渠珍在长沙病故,终年71岁。
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理想。陈渠珍的理想是建立“乌托邦社会。”他在保靖为此奋斗了5年。之后,他的一生,都在为此而奋斗。如今,在陈渠珍建立“乌托邦社会”的保靖,将新崛起“廊桥天街”。这里是宝地、投资洼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