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湘西自治州保靖县的文化史上,有一个高山仰止的人物,他就是赫赫有名的“袁大胡子”袁吉六。
我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,对其是赞赏有加。毛泽东在《自传》中说:“予这得窥古文涯诶者,袁胡之教为多。”“我能写古文,颇得力于袁吉六先生。”
保靖的“袁大胡子”是个什么样的人?他有什么文化贡献?在这里有必要扒一扒。
千里酉水,在保靖拐了个弯,穿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,流进了沅水。美丽、宜居、山水相依的保靖县城对面,有一个酉溪森林公园,在河边的地母庙上方,耸立着一座灰白的墓冢。
沿着河边悬崖上的石径前行,右拐不到10米,就是袁吉六先生之墓了。“袁吉六先生之墓”七个大字遒劲有力,雄浑飘逸,那熟悉的字体,是毛泽东亲笔所写。
袁吉六又名袁仲谦,派名士策。清同治七年(1868年)农历四月初十生于保靖县葫芦镇袁家坪。1932年农历四月初二日卒于湖南省隆回县戴家凼,享年65岁。在袁吉六先生去世后,葬于隆回罗洪乡孟公村。
1952年,也就是袁吉六去世20年后,毛主席写下了一块碑文——袁吉六先生之墓。毛泽东一生只给两个人亲题墓碑:一个是革命战友张浩,一个是恩师袁吉六。
袁吉六如此殊荣,盛世难觅。
我们现在在保靖看见的,是袁吉六的衣冠冢。尽管如此,每到清明时节或其他节假日,在袁吉六的墓前,都能看见祭奠的鲜花、香纸等。
时节如流,“袁大胡子”去世已经整整88年了。
对于湘西保靖县而言,贫穷在过去是一个代名词。从最初的“八七”扶贫攻坚,到建整扶贫、脱贫攻坚、精准扶贫,2019年,保靖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。
我们保靖的土家苗族儿女,“人穷志不穷”。袁吉六也是如此。
小的时候,袁吉六3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,生活艰难可见一斑。父亲袁家绩,在葫芦靠卖豆腐维生,养育着袁吉六。
孩提时代,袁吉六在本寨罗方城开办的私塾学堂读过书,13岁就开始随父亲到处流浪为生。
袁吉六聪颖过人,深得乡人赏识。苗族举人石明山、秀才石文岚等曾救助过袁吉六。
天资聪明,勤奋好学的袁吉六,颇得写作要领。到古丈县许光治的学堂就读后,袁吉六的学识得以长进。
“人穷志不穷”。袁吉六读书用功。古有“头悬梁、锥刺股”,“凿壁借光”,葫芦有袁吉六通宵达旦,虫咬蚊叮也不知痛痒。皇天不负有心人。清光绪九年(1883年),15岁的袁吉六在永顺府应试,中了秀才。
家里一贫如洗的袁吉六,因为无钱粮可带,常带锅粑作干粮,在当地有 “锅巴秀才”之称。现在看来,这个称呼让人同情,也让人振奋。做学问如此,莫过于袁吉六也。
成为举人后,袁吉六先后在保靖、乾城等地办学执教半个世纪之久,培养了无数莘莘学子。
1913年春,袁吉六被调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,在此教了毛泽东,袁、毛结成师生关系。
1914年,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省第一师范,袁吉六又成为毛泽东就读的本科一部第八班国文教员,教毛泽东国文达5年半之久。这段师生情谊,让毛泽东感念于心。
所谓惺惺相惜,袁吉六与毛泽东即是如此。一个是满腹经纶、才学过人,一个有鸿鹄大志、想救国救民。于是,毛泽东成为袁吉六特别器重的弟子。他教毛泽东著文以韩愈为楷模,并介绍他读古典文学,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。
1965年,毛泽东在中南海邀请郭沫若、章士钊、王季范、周世钊等同志作客,大家回忆起一师生活,言及袁吉六先生学识时,章士钊说:“此老通古今文史。”郭沫若说:“斯人教天下英才。”毛泽东微笑而谦虚地说:“英才过誉,但‘教天下’则符合袁老身份。”
时值深秋,酉溪森林公园依然绿意浓浓。酉水的翠崖之上,袁吉六先生之墓掩映在柏树苍松之中。
“教天下英才”,这个保靖人牛的狠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袁吉六先生不朽的风采,依然栩栩生辉,烙印在世人心里。
10月1日,
双节同庆,天街酉礼!
隆重推出清样房,诚邀上帝莅临品鉴!